【前言】
四川有个军阀,对待老百姓那叫一个狠,搜刮民脂民膏到了让人震惊的程度。就这么个家伙,蒋介石居然让他当了大官。逃到台湾后,他居然还能在“总统府”里混个“国策顾问”的职位。
这个人就是刘存厚,老百姓都管他叫“老瘟神”,是个老资格的军阀头子。
【靠叛变崛起,在四川纵横捭阖】
1885年1月24日,刘存厚在四川简阳的一个挺有钱的盐商家里出生了。他老爹刘廷辅,可是光绪年间乙丑科的武举人。因为这种家庭背景,刘存厚从小就有了很多其他小伙伴得不到的好东西。
小时候,刘存厚先在村里的私塾念了启蒙书,然后又学了好多经史子集这些古书。家里人看他挺有出息,就认定他以后能当大官,所以特别用心地栽培他。
1902年那会儿,刘存厚跑到成都去参加府院试,结果没考上。不过刘家人没打算就这么算了,不让他当官可不行,既然文的这条路走不通,那就换武的试试。到了第二年,家里就把刘存厚送进了新开的四川武备学堂,让他去学点真本事。
说实话,刘存厚在练武这事儿上,真的挺有灵性的,而且人家学习起来也特别下功夫。就因为这样,他被四川总督锡良给看上了。
1907年那会儿,刘存厚被锡良挑中,去了日本深造。这一去,刘存厚的人生路就完全变了样。
进了日本东京的士官学校,刘存厚被安排在了第六期。那会儿,他和孙传芳、唐继尧、尹昌衡、阎锡山、王陵基他们成了同窗。
1909年,刘存厚顺利完成了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第六期的学业。回国后,他参加了北京军咨府跟陆军部的测试,成功过关后,得到了陆军科举人的头衔。接着,刘存厚就被介绍给了云贵总督李经羲。
到了云南,刘存厚被安排成了云南新军19镇随营学堂的头儿,还兼着讲武堂的教练。没过多久,他就进了新军。在那段时间,经罗佩金和李根源牵线,刘存厚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心里开始往革命那边靠,但还没完全下定决心。
1911年的时候,刘存厚在新军里头,管的是第十九镇三十七协七十四标第二营。他那会儿的同学唐继尧呢,管的是同一个标的第一营。再往上说,蔡锷是三十七协的老大。
那段时间,受到蔡锷的启发,刘存厚越来越倾向于反清革命,但他有时也跟清军督练公所的总参议靳云鹏有些瓜葛,关系模糊不清。
10月10号那天,武昌那边闹起了起义,湖北就这么解放了。没多久,辛亥革命的势头就跟风暴似的,一下子刮遍了全中国。就在这时,蔡锷带了个头,唐继尧、刘存厚他们几个在云南也跟着行动起来,搞了个重九起义。没过几天,起义的队伍就赢了,云南也跟着宣布自个儿独立了。后来,大家商量着让蔡锷当了云南的都督,刘存厚呢,就被安排做了参谋部第一部的头儿。
之后,蔡锷让唐继尧去攻打贵阳,他成功拿下后,就被提拔成了贵州的都督。紧接着,为了把胜利果实搞大些,唐继尧动手组建了支援四川的滇军,选了韩建铎当司令,刘存厚做总参谋,带着队伍开进了四川的叙府,就是现在的宜宾,还有泸州这些地方。
11月份,有了滇军的帮忙,四川成功光复,尹昌衡就当上了四川的都督。没多久,尹昌衡对滇军就有了意见,他决定用武力把滇军赶出四川。
结果,经过成都的大汉军政府和重庆的蜀军政府一番商量后,尹昌衡给了滇军30万作为出发费用,还客气地送走了来支援四川的滇军,让他们离开了四川地界。
现在这时候,刘存厚作为援川滇军的总参谋长,位置相当尴尬。他虽然是滇军的头头,但自己是四川人,所以在滇军里,跟那些云南的将士们处得不太来,这让他感觉自己的未来挺没着落的。
后来,刘存厚悄悄给尹昌衡发了封电报,说了说自己的近况,还表明自己想回四川,给尹昌衡帮忙。尹昌衡收到电报后,立马回了电,说欢迎他回来。
1912年3月份,刘存厚收到尹昌衡的回信后,就找了个“回家听老爸话,回四川去”的借口,离开了滇军,直接回了成都。为了让刘存厚有个好去处,尹昌衡专门给川军加了个第四镇,让刘存厚来管。没过多久,这个镇又升级成了师,刘存厚呢,也跟着升成了第四师的师长。
7月份,尹昌衡带兵去了藏区,这时候,袁世凯的手下胡景伊就临时管起了四川都督的活儿。在这段时间里,胡景伊对革命党人是各种打压,毫不留情,但转头又对手里握着兵权的刘存厚百般示好,想方设法拉拢他。
胡景伊一番游说后,刘存厚动摇了立场,跟着周骏一起投了共和党,站到了袁世凯那边,成了他的支持者。
8月份,因为孙中山号召大家反抗袁世凯的“二次革命”,川军第五师的师长熊克武,还有重庆的镇守使,加上老同盟会员杨庶堪,他们一块儿宣布不跟政府一条心了,直接向胡景伊开打。那时候,胡景伊就让刘存厚去对付熊克武,让他带兵迎击。
熊克武被打败后,刘存厚就接了他的班,成了重庆镇守使。他一上任,就开始对付熊克武的残余势力,还下命令到处抓国民党的人,连那些没犯错的人也跟着倒霉。结果,他搜刮到了二十多万银元和一堆财物。
现在,那个偷偷和熊克武联系的川军第二师的头儿彭光烈已经被收拾了,他的第二师也被拆散了。刘存厚的第四师就顶上了第二师的位置,番号也改了,刘存厚自己也升官了,成了陆军中将师长。
1915年那会儿,袁世凯为了让自己当皇帝的路更顺畅,就派了陈宧带着北洋军的三个师去四川帮忙处理军务,还搞了个大清乡的行动,整个四川都查了个遍。这时候,刘存厚被提拔成了川南清乡的总头儿,带着两个团的兵力去了泸州守着。等袁世凯真的称帝后,也没忘了刘存厚,直接给了他一个二等男爵的头衔。
12月25号那天,蔡锷他们一帮人在云南说了,不跟袁世凯混了,自个儿单干,还拉起队伍成立了护国军,直接就往四川叙永县那边打过去了。
因为刘存厚和蔡锷过去有很多交集,所以蔡锷打算把刘存厚拉到自己这边。在这个过程中,蔡锷用了个离间计,找来个四川当地人李宽文,让他给刘存厚悄悄送了一封没署名的信。刘存厚打开信一看,里面写着这些内容:
我从北京那边听到个小道消息,袁世凯怀疑你跟蔡锷有私下来往,打算让你的手下对你下黑手。
看完之后,刘存厚大吃一惊,他立刻吩咐手下人去跟护国军联系。
1916年1月31号那天,刘存厚打着“护国川军”头头的旗号,在纳溪地方发了个声讨袁世凯的宣言,说自己不跟他混了,要单干。
3月份,刘存厚的“保卫队”跟张敬尧的北洋前锋部队还有熊祥生的队伍打了起来,结果没打过。刘存厚一看北洋军有五万多号人,自己这边才七千来人,吓得不行。他也不管蔡锷同不同意,直接就从纳溪撤了,跑到安宁桥那边去了。
之后,因为各省都支持护国军,袁世凯没办法,只好废除了帝制,最后在一片指责声里离世。陈宧站出来说四川要自治,而刘存厚呢,他还是四川陆军第二师的师长,继续管着他的部队。
袁世凯离世后,蔡锷接掌了四川督军和省长的位子,他让刘存厚带着队伍进驻成都,一并管理起军政和民政来。没过多久,多亏了蔡锷的大力推荐,刘存厚升为了第二师师长,还暂时代理川军第一军军长,被授予了陆军上将的头衔。
10月份的时候,刘存厚被授予了陆军中将的头衔,还得到了崇武将军的称号,外加四个勋章。到了11月,蔡锷在日本去世了,北京政府立马发电报,让滇军的头儿罗佩金去当四川督军,黔军的头儿戴戡去当省长,刘存厚呢,他的职位还是老样子。转眼到了12月,北洋政府又给刘存厚升了官,把他的军衔提到了陆军上将。
现在,刘存厚直接领导的第二师手下有三个旅,外加一个炮兵团、一个骑兵团、一个工兵营,还有一个辎重营,总人数达到了2万多。不光如此,陈泽霈的第四师和顾品珍的滇军第六师也都听刘存厚的指挥,真可以说是人多势众,战将如云。
罗佩金当上四川督军后,就搞起了“扶滇压川”那一套,开始动手裁减川军。这一动,四川那些军阀大佬们可就不乐意了,觉得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受到了影响。就在这时,段祺瑞也跳出来找事。没过多久,四川的军阀头头们,包括川军的将领们,一致推刘存厚出来说话,大家一块儿声讨罗佩金,说他“偏心滇军,打压川军,裁员又不公平”。
不过,罗佩金完全没把这事儿放心上,硬是用武力逼着川军改编。于是,川军和罗佩金的滇军在成都的巷子里,足足打了七天七夜的恶仗。最后,罗佩金被打败了,滇军只好灰溜溜地离开成都。但话说回来,这场仗也让川军伤得不轻。
没过多久,北洋政府来了个各打一耙,直接撤了罗佩金和刘存厚的职。这样一来,四川省长戴戡就坐上了四川督军的位子,把四川的军政大权都攥在了手里。
刘存厚心里那叫一个憋屈,他一咬牙,带着人马就去攻打只有七千来人的黔军。没多久,黔军就顶不住了,只好灰溜溜地撤出成都。连他们的头儿戴戡也没辙了,最后自己开枪,一命呜呼。
打赢那场仗后,刘存厚打定主意,要把四川地界里的滇军和黔军都清理干净。他找来了川军的头头儿周道刚、钟铁道他们,一块儿对滇军和黔军动手。这一仗打得不容易,但他们还是赢了,不过刘存厚自己也搭进去不少。
1917年快到年底那会儿,北京政府挑中了张澜,让他去当四川省长,而军务方面呢,就交给了刘存厚打理。没过多久,到了12月,刘存厚又被北洋政府看重,被封为了四川督军,这么一来,他也算是地方上的一方小军阀了。
刘存厚这人老是爱变卦,一会儿投靠蔡锷,一会儿又倒向张勋、段祺瑞那边,因为这种行为,大家给他取了个绰号,就叫“刘厚脸皮”。
那时候,大家猜测孙中山派到成都搞革命的那个樊孔周,很可能是被刘存厚给害了。于是,有人就写了这么一副对联,说的是:
樊孔周全身都是洞眼,刘存厚那张厚脸皮还在。
【为卷土重来,预征了百年赋税】
1918年1月份,熊克武当上了四川靖国各军的总头头,他打着护法的旗号,带着兵马杀进了四川。后来呢,刘存厚和张澜在黔军、滇军还有川军的围攻下,不得不从成都溜走。刘存厚经历了一连串的打败仗后,彻底变成了个穷光蛋,没办法,他只能在绵阳先住着,跟钟体道碰了头。
在绵阳住的那阵子,刘存厚居然提前把一年的田税都给收了,说是要用来填补军队的开销。这一波操作,搞得当地老百姓日子是真难过,可刘存厚呢,倒是尝到了不少甜头。
6月份,刘存厚带兵到了陕西的宁羌,就是现在的宁强。到了7月,南方的军政府让熊克武当上了四川督军。同一时间,北京政府也给刘存厚封了官,让他当二十一师师长,还把汉中等七个县划给他和钟体道管,说军火粮食这些都由北京政府负责。
这时候,刘存厚还是不服气自己输了,他在汉中搞了个四川督军办公的地方。为了养着手下的兵,继续跟其他军阀抢地盘,刘存厚不但不想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反而硬逼着农民在田地里种鸦片。他还在自己的地盘上到处开烟馆、赌场,欺负女人,真是坏事干尽。
刘存厚在陕南搞的那些坏事,让当地老百姓火大了。没多久,陕西省议会就给北京政府发了电报,列举了刘存厚在陕西干的十二宗大罪,还强烈要求把他从陕西赶走,好好收拾一顿。
1920年春天,4月份的时候,陕西的督军陈树藩实在是受不了刘存厚了,就给了他一个最后期限,让他赶紧离开陕西。到了5月,熊克武跟滇军、黔军打仗打输了,被人家从成都撵了出来。这样一来,刘存厚和熊克武这两个都打了败仗的人,就重新走到了一起,他们联手组建了靖川军,一块儿对付滇军和黔军。
八月那会儿,刘存厚当上了靖川军的大头头,就是总司令。到了九月,靖川军的兄弟们就把成都给拿下来了。转眼十月,熊克武也不甘示弱,他占领了重庆,还搞了个川督公署。紧接着十一月,刘存厚也不落后,他在成都也弄了个四川督军公署的牌子挂起来。这下可好,南边政府和北边政府各自派的四川督军,俩人都觉得自己才是老大,谁也不听谁的。
之后,北洋政府使了个心眼儿,让刘存厚去当四川的督军,熊克武做了四川省长,打算把四川这块地儿收到自己手里管。
但说实话,刘存厚这时候就是个空壳子,他手底下的亲信部队压根管不了整个四川。所以,刘存厚就打算北边跟陈树藩拉上关系,南边跟黔军、滇军联手,想靠这个办法拽住四川东南的那些军阀。他还使了些手段,挑拨离间四川内部的各个势力,好让他们互相猜疑,最后只能靠自己。
不过,那些只是空口白话,到头来根本没法实现。刘存厚耍的诡计,最后反倒害了自己。
1921年2月18号,川军的23位头头一块儿发了个电报,说不认北京政府给刘存厚封的官。他们还列出了刘存厚妨碍四川自己管自己的十条大罪。
另外,熊克武、但懋辛、刘湘和刘成勋这些人没多久就团结起来,一块儿向刘存厚发起了攻打。
刘存厚斗不过对方,就装模作样地对四川各军宣布自治,同时偷偷给北京政府发电报,表明自己支持中央政府,想靠这个拿到北京政府的援助。
刘存厚压根儿没料到,北京政府居然会把他偷偷发的电报直接公开。这下可好,他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。刘存厚觉得脸上无光,没办法,只能发电报说自己不干了,还辞去了靖川军总司令的位子,灰溜溜地回了陕西宁羌的老窝。
1923年2月份,有了吴佩孚撑腰,杨森回到了四川。这时候,刘存厚觉得回四川有点门儿了,就按照杨森的吩咐,从陕南带着兵往川北进发,一路打到了绵阳。不过,他们在绵阳没待多长时间,就灰溜溜地逃走了。
1924年5月份,北京那边发话,说四川督军这个位子得撤了,然后呢,刘存厚就被调去当川陕边防督办了。他在绥定,就是现在的达州,搞了个川陕边防督办公署。这个公署管着绥定、万源、宣汉、城口这四个地方。那时候,刘存厚手底下的兵,加起来都不到5000人了。
在这块荒芜的地界上,刘存厚没借着外面没敌人打扰的好时机让大伙儿喘口气、恢复元气,反倒是一个劲儿地扩充军队。为了养活这些兵马,他又开始动起手里的狠招,对管辖的老百姓们拼命征税,不停地压榨搜刮,搞得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,动不动就闹出暴力冲突。
说到这事儿,刘存厚根本没去想怎么安抚老百姓,反而对他们下了狠手,连国民党的人都没放过,都给镇压了。刘存厚硬着头皮扩军,短短不到五年,手下的兵马就从原来的数目涨到了两万五千多人。
这片地方经济不景气,但军费花销却大得惊人。刘存厚脑海里又浮现出之前在绵阳轻松捞到好处的情景,于是打算再次向老百姓伸手,提前征收税款。这回,刘存厚干脆把老百姓的税直接给预征了一百多年,一直征到了2059年。
根据资料,刘存厚管的地方那时候税种可真不少,五花八门,像什么紧急军费、三升特别费、保护商队税、子弹附加费、烟田税、红灯费、烟秤使用费、特别征收、烟酒税费、印花费用、赌博和娱乐税,还有门户税等等,总共有21种乱七八糟的税。
尽管有这么多种税,但还是填不满刘存厚那巨大的军费缺口。就在大部分手下都束手无策的时候,征收局的头儿王天一开口了:“督办,您别担心,我这儿有个法子。”
听说王天一有主意,刘存厚乐坏了。他们俩嘀咕了几句,刘存厚就喜笑颜开地下了命令,让人悄悄进城去打听,瞅瞅哪家在外头经商,哪家是靠祖宗留下的财富过日子,手头还宽裕,哪家还有油水可捞……
弄清楚状况后,刘存厚二话不说,马上让人在墙上贴公告,让那些他认为还有“家底”的家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大洋,要是超过时间还不交,后果很严重。刘存厚这种做法,大家私下里都叫他“强行摊派”,就是说,管你什么原因,反正老天爷让你掏钱,你就得掏!
有一家子被“天榜”命令了,说十天内得交出四百块大洋。可他们家呢,既没有田地,也不做买卖,压根就拿不出这么多钱。
没过多久,这家伙就被刘存厚的手下给抓到了督办署。刘存厚瞪大眼睛,大声吼道:“你个小子,脖子是铁打的吗?竟敢跟我对着干!我给你三天时间,必须把欠款一分不少地交上来。还有,拿钱在凤凰山建两座碉楼,这是你的任务!”
这家伙没敢当面反抗,只是说“回家筹钱”,然后就溜出了督办署的大门。到了约定的日子,公差上门拿人,结果那家子早就跑得没影了,屋里空荡荡的。
1933年5月份,蒋介石让刘存厚去当陆军二十三军的头儿,也就是军长。
10月份,刘存厚被推上了前线,成了四川“剿共”第六路大军的头头。没想到,他一上阵就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,吃了个大败仗,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出绥定大本营。地盘没了,军队也散了,这时候的刘存厚,在蒋介石看来,就只剩下最后一个用处了——拿他当个反面教材,警告警告别人。
10月28号那天,蒋介石给刘存厚安了个“随便放弃防守地盘”的罪名,直接把他给撤了职,还要查办。刘存厚剩下的那点部队,也被刘湘的第二十一军给并过去了。打那以后,刘存厚就躲到了成都,过着悠闲的日子,四川的军政大事他再也不插手了。
刘存厚名义上是隐居,实际上在成都过得那叫一个奢华。他靠着搜刮民财积累的钱财,在成都买了个大园子,好好装修了一番,弄得特别气派。不光如此,他还在老家简阳置办了个大庄子,给起了个名叫“桂里山庄”。
1948年3月份,南京那边搞了个“行宪”国民大会,总共有1679个代表到场。这次大会是蒋介石来主持的,他还讲了开场的话。在那次会议里头,刘存厚也是代表之一,他是顶着“行宪”国大的名头去参加的。
这次大会,蒋介石那帮人说是“中华民国搞民主宪政的头一炮”,老挂在嘴边的是“平定叛乱和搞宪政得一样上心”,不能“因为忙着平叛就把宪政放到一边”。
在蒋介石的强硬手段和好处诱惑下,那次大会最终点头通过了《动员戡乱时期的临时规定》,把宪法里对总统权力的那些约束给拿掉了。这样一来,蒋介石在法律的名义下,就变成了独揽大权的人。
在那次会议里头,蒋介石被大家推上了“总统”的位置,而李宗仁就成了“副总统”。没过多久,蒋介石自己说要退下来,然后李宗仁就顶上了“代总统”的位子。不过啊,这个“代总统”在法律上虽然听起来挺风光,但实际上根本没有“总统”的实权,真正的大权还是攥在那个已经宣布退位的蒋介石手里。
1949年的时候,蒋介石在大陆混不下去了,只好跑到台湾去了。
那时候,多亏了老同学阎锡山,他那时是国民党的行政院长,帮了刘存厚一把,让他能够跑到台湾。到了台湾后,蒋介石还邀请刘存厚做了“总统府”里的“国策顾问”。
1960年的时候,刘存厚在台北去世了,那时候他已经75岁高龄。
刘存厚活着的时候,虽然被蒋介石拉去当了“总统府”里的“国策顾问”,但待遇却差得很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他为此还写了一首诗,把自己的惨状都给写进去了:那时候的他,真的是挺不容易的。
时光匆匆又三年,啥也没干光怕穷。谁晓得路边那卖瓜的,以前是给皇宫画画的大高手。